2013/12/20

10_0826 東勢 鯉魚伯公 Part 1


這是台中市松竹路上的旱溪橋頭旁的堤防道路,目前是以水泥護欄阻隔著,一直很好奇它到底通往何處?

今天就從隙縫中過去瞧瞧. 走到底是一處工地的圍籬

進入車道後就是基本的標示與警告牌


事實上,這是一道堤防,然後在堤防上鋪上柏油就成了一條平坦的堤防道路了.


河的西邊可望見頭家村的新偕中大樓

東邊則可望見長春藤中學與慈濟醫院新田院區.

這些地標建築的相對位置全景


圖右方那棟綠色建築就是國光生物科技公司(國內生產疫苗的一家公司)


河道上的水利設施.

這段路中段有高架道路的工地,所以不是全線暢通的.

不過在可通行的這將近三公里的路段非常不錯,今天在路上遇到一位公路車騎士與一位登山車騎士,

還有一位在慢跑的洋妞.車少,空氣好,路面平坦.是個練車慢跑的好地方.

離開堤防道路經新田往豐原過去.這是水源路與豐原大道的7-11

豐原舊地名”葫蘆墩”.不知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來到豐原,當然要去跑跑東豐綠廊,說真的,來了N次卻一直不知道起點再哪裡?要從哪邊進入?

還是由自己熟悉的地點切進去吧!由石岡豐勢路與東豐綠廊平行的路邊進入.(太不專業了,哈哈…)

跑東豐綠廊,大多數車友都建議避開週末與假日.

這種建議也是其來有自,今天雖非週末假日,但畢竟還是暑假,來騎車的人也不少.

東豐綠廊在全國的單車道排名算是頗負盛名的,因此也成了很多旅遊人士的必遊景點,

租車業者為了讓遊客有更輕鬆舒適的單車遊興,也準備了電動的單車,協力車,甚至四輪的電動車,

姑且不論在車道上的騎乘行為,但退一步想一想,那些人是來休閒旅遊的,

騎車經驗與習慣自當無法與以單車運動為主的車友們相提並論.

訴求不同,目的相異,東豐綠廊已經是個以休閒娛樂為主訴的旅遊景點,

而這段路確實也提供了一定的就業機會(租車業者,餐飲業者,還有沿途負責環境,園藝維護的人們…)

在時段上做個區隔也是必需的,如此應可讓雙方更盡興也更安全.

石岡壩區僅存的鐵路遺蹟與受921地震重創的車站鐵軌

受創的鐵軌讓人怵目驚心,但對曾經在這段路上火車來火車去的人,

那段遺留的鐵軌讓人感嘆的程度是大過受創的鐵軌的.

天氣真的好得出奇,在車道上留下這唯一的拱橋照片,接著就是老車站前的大王椰子了.


把車停在車站廣場的樹蔭下

不管何時….在樹蔭下的人總是悠哉與閒適的.

這座火車站早期的建築算是相當先進的,鋼筋混泥土的建築,車站內不僅寬敞乾淨,光線好,通風,涼爽.

平時除了擔負著人員物資的運送之外,到了夜晚,站前廣場是最佳的聚會,乘涼,與嬉戲的地方.

當初的火車站變成現在的客家文物館

大王椰子的樹幹上滿佈著歲月的滄桑

看看當年的月台,光滑的磨石子圓柱與寬廣的月台就不難想像當時的盛況.

小學三年級,全班在車站拍的紀念照.

現在的客家文物館


僅存的月台

依然健在的防空洞

被留存下來的鐵軌

已不復記憶真實的位置與方向

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幫蒸汽火車頭加水的水塔基座


鐵道依舊,但已不復見巨龍的身影.


站前廣場木質解說牌這段喚起了回憶….南平里的鯉魚伯公廟.

是的!那些卵石曾有我們嬉戲笑鬧的蹤跡.

循著似曾相似的街景,慢步踩踏搜尋….

找到了下駁坎的階梯,也由樹影中望見了那記憶中的卵石…左胸砰砰作響…

沿著馬路找到了入口…未曾照過面的雕塑.


永安宮…拼不出記憶的片段.

下坡路段牆上的鯉魚…沒見過.

這一刻…真的是眼眶泛紅…哽咽在心頭了….伯公,別來可好…


安撫我度過身處異鄉,語言隔閡,被排擠冷落的幼年時日.

啟蒙我融入玩伴的群體,流利的使用他們的語言以溝通化解戲謔進而成為他們的一員.

就是這清晰堆疊的卵石與憶像模糊的鯉魚伯公….此時此景,內心的悸動怎是筆墨所能形容?

熟悉的卵石…記憶中的樣貌…

That’s it !

駁坎上高大的榕樹,沁涼的樹蔭與烏黑光滑透亮的卵石堆…

石壁背後宛若流瀑的排水涵洞已被遮去.

順著卵石堆走向下方…

除了榕樹糾結盤錯的氣根,卵石依舊,紋風不動的固守著…真令人佩服當初堆砌的工藝!

陰涼的環境多了些許藤蔓,卻也未見青苔附著其上….

現在的孩子變得文明了,底下立了禁止攀爬的警示牌,也未見有過攀爬的跡象.

當年在此的小孩,不分男女…哪一個沒爬過呢?

老實說,這顆公園的立石對我意義不大也無任何知覺.


我們在意的,是伯公身後這堆卵石,當初大家可是野得在伯公頭上爬來爬去的,而伯公可一點都不在意呢.


說來慚愧,一直到今天才知鯉魚伯公故事的由來

客家人稱土地神為伯公,鯉魚伯公開創於二百年前清道光年間.石頭堆砌的造型為全台唯一.

鯉魚伯公廟早年位於大甲溪河岸邊,相傳該處有泉水井,泉水井中有兩隻鯉魚.

被荷蘭人把魚捉走,之後大水一來就氾濫成災.

傳說是因為居民沒有保護好鯉魚,鯉魚變來懲罰居民.

因此居民築堤防擋大水,堤防形狀有如一條鯉魚般.

鯉魚堤防做好並奉祀鯉魚土地公後,從此村內便相安無事,無災害發生.

離開鯉魚伯公,來到巧聖仙師廟.

這座廟,可就一點印象都沒了.

廟門入口處的方矩圓規與內庭的木雕老虎

規矩,規矩,沒了規矩必難成事,工匠如此…為人又何嘗不是?

廟內供奉著巧聖仙師,荷葉仙師與爐公仙師.

仙師廟旁邊就是匠寮巷,想必也有相當的關連性吧!

仙師廟內一座非常精緻的12生肖轉盤


仙師廟前方正對著文化路,這段路應該是後來才闢建的.

與文化路平行,靠大甲溪河岸的巷道當年並沒有右邊這些房子,巷道就是河岸山崖邊的小路.

沿著巷道往北走…雙福柌.東勢地區的開基福德祠,供奉著兄弟伯公,所以叫雙福柌.


伯公廟的基本架構似乎少有改變,圓柱依舊,前方的榕樹更高大了,也晉升為樹王.


這座伯公祠對我而言,有太多的故事了…

榕樹下不定期的會有人來此熬煮膏藥…

我們常在樹下以彈弓打綠繡眼…

同是由埔里來此打拼的鄉親挑粉圓叫賣路過休息時,會舀一碗粉圓給我們…

放假時會到伯公廟旁邊的稻田釣青蛙…

被老媽追打時也會跑到這邊避難…

放學時也會藉故繞路跑到這裡,看看能否”巧遇”班上的美女同學…

在山崖邊放風箏,抓金龜子,打蜻蜓…

太多太多的事情都在這座伯公廟發生…

當然,最令人回味的,莫過於每年中秋夜的村民同樂節目了.

中秋夜伯公祠可是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廟裡堆了數以百計的中秋月餅,廣場中央擺了一個鼓,

參加的人(通常是小孩)被蒙上雙眼,然後拿著鼓槌由十幾步之遙的地方走向鼓的方向,

只要成功的擊鼓便可獲得一塊月餅.

大人們在旁號令指示,拿著鼓槌的小孩聽命行事(其實是要算步伐的啦)

加油聲,鼓聲,笑鬧吶喊與婉惜的悲歎聲…可想見有多熱鬧了.

這時,不管你是說客家話的,閩南語的,國語的…通通都只有一個語言,那就是笑聲.

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次數限制,一直到把那些月餅送完才截止.

當手上接過月餅時那種欣喜雀躍之情至今難忘.而這也是除了過年之外,最令人期盼的一刻.

當年居住的小巷,左邊是二巷,右邊是三巷.


當時除了客家伙房的四合院之外,就是這種巷弄式的住家.而且又深又長,

由室內可從三巷走到二巷,同一住家可由二巷進入也可由三巷出門.

因此前後段各租給不同的人是常有的事.

當時外來租屋的,大多是同事,同鄉,或說相同語言的才會共同租住,也好有個照應.

早期客家人地域性或語言隔閡的問題,大多是排外的,而生活習性差異較大的外來租屋客

也會有生活上的衝突,因此在這狹小的巷弄間,潑婦罵街的戲碼也是時常上演的,孩子的衝突,洗衣,

燒飯,買菜…零零碎碎的瑣事都可演變成你來我往的言語,甚或肢體的衝突.

所幸到最後各家老公出面訓斥一番後便又相安無事,當時的”男權”還真有效.

找到了通往街上的斜坡路了,旁邊低矮的平房已經成了混泥土的樓房了.


由斜坡往下望,左邊是二巷,右邊是三巷.交叉的點就是我們曾經居住過的房子,

在這邊媽媽住得非常不安穩,身子一下子變差了.

地理師說這是剪刀口(兩路交叉的路衝)剛好與媽媽相剋,過不了多久便搬家了.

上了這個坡就是本街,每天上學必經之路,下課就不一定了,有時會繞道伯公廟,哈哈…

10_0826 東勢 鯉魚伯公 Part 2


沒有留言: